《家庭教育促进法》告诉你这些育儿方法(七)平等交流,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
今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法律第十七条明确: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尊重其参与相关家庭事务和发表意见的权利,合理运用9种方式方法。即日起,中华文化促进会家庭教育工作委员会将重点解读家庭教育的9种方法,引导家长科学带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种方法:平等交流,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家长要发自内心地尊重和理解孩子,要与孩子平等交流,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多多肯定、正面引导。
今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法律第十七条明确: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尊重其参与相关家庭事务和发表意见的权利,合理运用9种方式方法。
即日起,中华文化促进会家庭教育工作委员会将重点解读家庭教育的9种方法,引导家长科学带娃!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种方法:
平等交流,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
在家庭教育中,为什么要强调与父母孩子平等交流?父母该如何做到与孩子平等交流?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儿童发展与家庭研究中心主任李丹在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时提到,将父母与孩子平等交流纳入《家庭教育促进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她认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平等交流,指的是双方,尤其是父母一方将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看待,在沟通的过程中彼此交换想法与意见,并对此表示出足够尊重,不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过分干涉。
李丹说,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只有本着平等与尊重的态度,才能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培养其对父母的信任。在平等与信任的交流氛围下,孩子能更加坦诚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与需求,从而有助于父母更加全面真实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凡不涉及原则性的问题,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决定,有助于孩子自主性的发展。
由于父母的年龄、知识、经验、能力等天然的优势,很多家长在意识中认为,孩子就是我的附属品,很难做到和孩子平等。在家庭教育中很难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商量、讨论、交流,而更多是命令、教训、强制甚至责罚。
正如蒙台梭利所说,“成人以盛气凌人的态度对待儿童,这在家庭中十分普遍,即使是备受宠爱的儿童,也有可能被成人的权威压制住自己的个性”。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儿童,或者是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对此具有天然的抵触情绪。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家庭教育,自然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为此,《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二十三条还特别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因性别、身体状况、智力等歧视未成年人,不得实施家庭暴力,不得胁迫、引诱、教唆、纵容、利用未成年人从事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活动。”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平等交流、尊重鼓励对于正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尤为重要。这个阶段的性格塑造将影响着孩子未来的发展。而青少年时期性格的形成、自信的树立、人格的培养都是通过每一次与人平等交流而逐步养成。而且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面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家长如果只是简单粗暴地批判、指责、打骂孩子,出于自我保护,孩子通常会找各式各样地借口,试图推卸责任逃避惩罚。作为父母,给予孩子充分尊重和理解,在每一次孩子受挫时及时沟通、鼓励,在每一次孩子犯错的时候给予包容和引导,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在犯错后积累经验教训,吃一堑长一智,孩子未来将受益无穷。
那么,父母该如何做到与孩子平等交流呢?
如果说法律上的平等,它是指不歧视,无偏见,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人格一律平等,那么在我们家庭教育中,就是要把孩子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公民,保障他们享有娱乐、休息、体育锻炼等权利,孩子们这些权利的实现就是对孩子的尊重。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自己的想法和坚持,他的内心是希望被尊重、理解和鼓励的。孩子与家长之间对一件事的看法或做法不一致的时候,能够与孩子沟通交流,能够做到换位思考,对孩子的所作所为给予充分的理解,对于孩子来说有自己的行为逻辑、思维逻辑,符合孩子们这个年龄段的行为,不能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
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懂得倾听孩子的声音,听孩子说自己的心里话,接纳孩子的情绪表达,与孩子交朋友,平等对话。生活中, 我们要学习着去多体谅孩子多换位思考, 给孩子成长的时间,站在孩子角度去理解,最后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与孩子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纪伯伦说,孩子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家长要发自内心地尊重和理解孩子,要与孩子平等交流,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多多肯定、正面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