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优家在线家庭服务云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家庭教育促进法》告诉你这些育儿方法(六)尊重差异,根据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引导

2022-08-25     来源:家庭教育工作委员会

今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法律第十七条明确: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尊重其参与相关家庭事务和发表意见的权利,合理运用9种方式方法。即日起,中华文化促进会家庭教育工作委员会将重点解读家庭教育的9种方法,引导家长科学带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六种方法:尊重差异,根据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引导。

  今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法律第十七条明确: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尊重其参与相关家庭事务和发表意见的权利,合理运用9种方式方法。
  即日起,中华文化促进会家庭教育工作委员会将重点解读家庭教育的9种方法,引导家长科学带娃!

尊重差异,根据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引导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六种方法:
  尊重差异,根据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引导。
  家庭教育中为什么要强调父母尊重孩子的差异?父母该如何做到尊重孩子差异,根据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引导?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说:“培养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孩子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作为父母,要承认差异的客观性,及早发现孩子的差异,并关注孩子的差异,根据差异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都具有许多可能,但只有少部分人把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教育的目标,不是用同一个标准把本来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孩子变成相同的人、单向度的人,而是让每个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孩子就是种子,每一粒种子都蕴藏着巨大的可能性,教育的作用不是增加种子的可能性,而是尽最大的努力把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让树拥有树的挺拔,让花散发花的芬芳。所以,尊重孩子的差异,挖掘孩子的潜能,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性别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

尊重差异,根据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引导
  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儿童工作智库专家殷飞在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时谈到,《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强调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尊重孩子的差异性,一是避免在教育目标上,对自己的孩子不加探索,试图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别人的孩子,用别人家孩子的成功谋划自己孩子的成功之路,比如别人家的孩子奥数很好,能够参加数学竞赛,就不顾自己孩子的天赋,一窝蜂地跟风,以己之短较别人之所长。
  二是避免在教育过程中,父母将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进行简单的比较,不顾及自家孩子在发展过程中与别的孩子存在的差异,总是用“同样的老师教,别人能学好,你为什么学不会”“别人的孩子能做到,你怎么做不到”的执念要求孩子。
  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2019修订)在“指导原则”的“儿童为本原则”中指出: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创设适合儿童成长的必要条件,保护儿童各项权利,促进儿童自然、全面、充分、个性发展。父母要结合孩子自身的个性特点扬长避短,因人因时而育,并根据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科学教育引导。

尊重差异,根据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引导
  父母该如何做到尊重孩子差异,根据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引导?
  首先,家长要遵循孩子心理发展的顺序性,严禁“拔苗助长”的教育。在考虑家庭教育的内容时,必须先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状况与水平,不能超越孩子身心发展的可能性,避免孩子的厌学情绪。
  其次,家长要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适时”教育。在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状况的前提下,抓住教育的有利时机,安排适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因势利导”。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特长,在家庭教育上要考虑孩子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根据每个孩子的发展状况采取适宜的措施。不能以单一的标准统一评判所有的孩子。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成长中的点滴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