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优家在线家庭服务云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助力“双减”! “家校社”共育升级,家长这样做好高质量“陪伴者”!

2021-10-09     来源:现代教育报

“双减”政策从国家要求层面保障了儿童的休息权和发展权,要落实好政策、实现构建教育良好生态,需要“家校社”各方通力协作,各负其责,构建起高质量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需进一步明确家校社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教育部门要会同妇联等部门,办好家长学校或网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服务站点建设,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性确定孩子成长预期,努力形成减负共识。”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表示,“双减”之下,家校社协同育人需创新协同方式、达成减负共识。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家校社”各方主体角色在协同育人中更加需要厘清和规范。“双减”政策从国家要求层面保障了儿童的休息权和发展权,要落实好政策、实现构建教育良好生态,需要“家校社”各方通力协作,各负其责,构建起高质量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
  “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需进一步明确家校社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教育部门要会同妇联等部门,办好家长学校或网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服务站点建设,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性确定孩子成长预期,努力形成减负共识。”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表示,“双减”之下,家校社协同育人需创新协同方式、达成减负共识。

 

  01
  学校:家校社共育成新常态

  “双减” 政策出台,“家校社共育”从概念变成了学校的新常态。很多学校通过精准调研,有的放矢地解决家长关切问题,甚至是对家长提供一对一的服务和帮助,并助力家长提升科学育儿素养。
  首都师大附中大兴南校区成立“父母学院”,实现了线上线下结合的协同育人新模式。
  线上,学院为家长提供自选菜单式家庭教育策略,知名家庭教育专家课程随时随地点开学习,身边亲子优秀案例轻松获取观看;
  线下,“双减”面对面座谈,校长为家长解答疑惑、缓释焦虑;家长问卷,全面了解学生、 家长思想动态、辅导需求;
  专题家长会,深入讲解“双减”政策、学校策略,倾听家长声音,积极及时作出有效回应。
  线上线下,实现常态化、过程化、专业化、规范化“共育”格局。
  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孩子学习遇到困难如何指导?针对家长关注问题,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从家庭底蕴、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这五个维度入手,设计了“家庭教育结构现状调查问卷”。调研对象为初高中家长,共计1821人。结果发现,学校“幸福家校体系模型” 以及设计的课程超市内容,家长认同度达到96.5%。家长课程超市的建设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家长的普遍需求。
  据了解,北京市许多学校还开设了特色家校课程。在顺义区石园小学, 学校创建的家本课程,是以低、中、高三册《儿童成长密码》——家庭教育指导手册为载体, 引导家长把随意的教育有意化, 把有意的教育科学化, 让教育有温度地与孩子的年龄相契和, 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氛围中完成。这套指导手册包括“育子说明书”“育子项目表”“育子直播间”“育子硕果园” 四个单元的内容。以“育子说明书”为例,揭秘不同年龄孩子思维方式、 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特点, 帮助家长认识儿童。手册中的课程使家庭教育内容呈现系列化、 社会化和可操作性的特征, 家长可借助家庭或社会资源随时进行。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张巧表示, 自2018年北京市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以来,广大学校努力探索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家长托管看护需求的实践途径。
  “双减”政策明确了学校是实施“双减”的主阵地,学校必须在全面推进课程、教学、作业、评价和管理改革中承担重任。在“双减”新要求下,学校课后服务要在已有基础上深化改革、 深入研究、系统实践。实施方式设计上,要基于培养核心素养,要体现“家校社”共同参与,切实增强课后服务的实效性, 通过课后服务体现办学特色和质量。

 

  02
  家长:应成为高质量“陪伴者”

  实施“双减”政策,减去了校外培训对家庭财力、家长精力的“过度耗费”,有利于缓解家长焦虑,让家庭回归追求美好生活的初心;同时,“双减”也对家长对于孩子的陪伴和养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蓝玫表示,“对于家长来说,不靠补课来提高成绩的短期效应,就更需要借助在经营好家庭生活的过程中, 真正去发现儿童、尊重儿童,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激发孩子的潜能和内在的学习动力。”
  双减前,一些孩子的过度补课并没有使其爱上学习,反而造成学习厌倦感和假勤奋状态。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陈苗苗倡导家长这样做:“双减后家长可以多观察孩子学习特点,重视影响孩子学习品质的真正因素, 重视孩子探究欲、问题解决能力、坚持性等品质的培养。双减让我们减掉盲目跟风的补课,未来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能力,和他一起制定特色发展道路,把时间和教育投资真正花在刀刃上。”她表示,双减减掉的是一些没必要花的补课费和没必要过度刷题的时间,而家长要多“增加”一些亲子沟通,做好因材施教,同时要“增强” 与学校老师的深度沟通。
  “双减后很多家长都发现一个利好,那就是孩子们可以在学校完成作业了,再不用为陪孩子学习变成‘咆哮帝’了。这对家长来说, 是肉眼可见的减负,但也提醒我们家长,更要重视学校这个育人的主阵地,加强与学校老师的深度沟通。”
  为了加强家庭和学校的沟通,北京市地坛小学开设了班主任接待日。家长在家庭教育辅导中遇到了瓶颈,可以主动约班主任,到学校将自己的困惑以及现阶段应该采用何种方式方法进行家庭教育,征求班主任建议;而班主任发现学生在校情绪、处事方面与前一段有所不同,班主任主动约家长到校深谈,找到问题的根源,家校携手,正确引导学生。地坛小学德育副校长张家琳表示:“班主任接待日,每学期各班级覆盖率不得少于30%到40%。班主任和家长都能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动态,双方一起协商,寻求个性化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帮助与指导, 形成家校无缝对接。”
  家长不仅仅是学习者和受益方,也是家校社协同中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很多学校会招募爱心家长, 组成家长团队。北师大大兴附小根据家长工作的性质,利用“家长百家坛”为学生学习不同领域知识开展讲座,课程内容涉及到科技、消防、体育、党史教育等,构建工作室, 形成由专家团队、教师团队和家长团队共同参与的1﹢3模式。
  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德育校长、第二分校执行校长李文表示,针对调研中不同家长的多样需求,依据学段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校把需求相近的人员分层分类组成“协同群”。“协同群”内的家长互帮互助, 加上专业人员的引导,逐渐涌现出一批互助学习型家庭, 助力良好家风的形成,家长们编写的《家风》,成为家长学校的培训教材。

 

  03
  社会:提供学生成长实践大课堂

  “社会、 社区是学生成长实践的大课堂,要最大限度地为孩子提供免费的、 安全的、随时可用的各类资源,拓宽孩子的视野, 增加孩子的体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顺义区石园小学教育集团校长李冬红呼吁开好“社会大课堂”,助力孩子成长。
  针对培训机构,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张巧建议,
  “双减”强调了社会培训机构的公益属性,社会培训机构应该顺势而为, 应该大有作为;应发挥实践化、差别化、个性化教育的优势, 在体育、艺术、 科技等兴趣培养及研学旅行、拓展、劳动、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方面提供优质服务, 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 必要的补充;通过向学校、 家庭教育提供高质量的可选择的教育服务,与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形成互相支持、互相补充,促进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各社区学院也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的新模式。近日,朝阳社区学院联合北京化工大学附属中学小学、网易有道未来教育研究院,开展“家校社协同 赋能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采用项目式学习(PBL)示范课活动,进行“九天揽月,千里婵娟”——中秋主题课程学习。以团队协作与沟通的方式对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并形成分组解决方案,在班级范围内进行成果展示。“家校社协同 赋能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PBL示范课活动,是朝阳社区学院牵手家庭、学校与社会资源机构的创新尝试。通过整合优质社会资源,加大家校社协同力度,为学校提供课后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进而多角度解决学校、学生和家长的个性化需求。
  早在“十三五”期间,顺义区统筹协调全区家校社合作育人工作,创办了家长教育大讲堂、家长教育沙龙、家教名师校园行、亲子绘本领读等品牌活动。开展了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保证每校每镇街至少有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北京市顺义区社区教育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指导办公室主任田杰表示,2021年“双减”政策全面落地,顺义区社区教育中心积极学习相关政策,做好协同育人。一方面帮助学校提升课后服务水平。顺义区“同阅读童成长” 亲子绘本领读项目,将扩大志愿者范围,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进入小学和幼儿园,为孩子们进行亲子绘本领读。另一方面引导家长树立正确育人观念。顺义区家长教育大讲堂、 家长教育沙龙、家教名师校园行三项面向家长的活动,将聚焦“双减”,为家长全面正确解读政策,转变家长成绩至上的旧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新理念。

 

  新闻链接
  北京试点40个“家校社”共育咨询室


  家校社共育咨询室,是设在北京市中小学、幼儿园和社区的非营利性组织,由教师、社区工作人员、家长和具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经历经验的相关领域专家组成。
  早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主任张雪呼吁设立家校社共育咨询室,解决家庭教育指导“最后一公里” 问题, 引发社会关注。从2019年10月起至今,家校社共育咨询室试点建设工作开展以来, 分布在北京市不同区县的40个家校社共育咨询室, 通过“把脉问诊、专业指导、跟踪回访”的咨询机制, 解决家庭教育指导“最后一公里”问题,成为家长和孩子的心灵港湾。

 

来源:现代教育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uhomeonlin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