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优家在线家庭服务云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课题研究

教育专家学术研讨 赵刚: 满分的家庭教育只有一个标准

2021-12-27     来源:南方教育时报

家庭教育是因人、因性、因才施教。在孩子18岁前,尊重、宽容孩子是家长的教育智慧。家长要在宽容的基础上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有条不紊地规划,培养孩子生活的知识、学习的愿望和动力,这比学多少知识更为重要。

  一直以来,家庭教育都被认为是学校教育的延伸。然而,在当下教育环境愈加复杂化的形势中,教育学不能仅是学校教育学,家庭教育也应当受到足够多的重视与研究。在深圳教育报刊总社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研究中心成立之际,《南方教育时报》记者就家庭教育相关问题对赵刚教授进行了独家专访。

 

  学校共性教育“补短”  ,家庭个性教育“扬长”

  南方教育时报:深圳很多学校都设立了家长学校,由学校教育统领下的家庭教育,怎么避免家庭教育学校化,学校教育家庭化?

  赵刚:家长学校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1983年在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中心小学建立的家长学校,应该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建立的第一所家长学校。当时的校长就认识到,学校要办好必须要提高家长的配合程度。学龄前孩子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甚至道德规范,都在模仿自己的亲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素质教养、养护水平直接决定孩子的人生发展。

  首先我们要理解教育。什么是“教”和“育”?“教”某种程度上带有强制意义,“育”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说,“教”是显性的,“育”可能是隐性的,这就反映出学校和社会组织的训练功能,以及家庭教育的训育功能。家庭教育的职能跟学校教育有差别,家庭是生活化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是职业训练的主要阵地。

  传统教育学研究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现代意义上的教育除了研究显性的训练方式之外,还要研究人的物化,即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如人际关系、社会文化、家庭文化等等。

  家庭教育要做到个性化,就要研究孩子,因为孩子是个性的、个体的、个别的,这毋庸置疑。学校教育更多关注共性。学校共性教育的“补短”,应与家庭个性教育的“扬长”相结合,才是最好的合作。

  

培养自食其力的孩子才是成功的家庭教育

  南方教育时报:在您看来,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是成功的?

  赵刚:我在多次演讲中说,什么是好的、适合的甚至是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看这个孩子走向社会后能否自食其力,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与工作,而不是一定要成为人上人、有所谓的“体面”的职业。

  满分家庭教育的标准是什么?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培养能自食其力且有幸福感的孩子,你的孩子将来能自食其力,不盯着爹妈的钱包生活,这就是成功的家庭教育,就这么简单。

  南方教育时报:这个标准其实并不是特别高,是吗?

  赵刚:只要努力了就可以,既不要攀比,也不要去套社会上所谓的标准。人和人之间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可以用来比较,谁的成功都不能复制。

  任何人都要走自己的路,每个人都是惟一的,能养活自己、建立家庭,这就很不简单了。

 

  家庭教育的路走反了,跑得越快越有害

  南方教育时报:在中国目前的阶段,强制性家庭教育尚未实现,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市场仍然空白,“自学成才”的家长应当学习什么?

  赵刚:目前,家庭教育在中国社会从立法到社会知识层面都存在一定的缺失。然而,伴随着二胎时代的到来和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育需求,家庭教育市场会越来越广阔。这意味着未来针对家长需求开设的课程也会越来越多。中国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需要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是家庭功能的建设,为孩子提供一个相对宽裕,保证生长的环境。其次是夫妻关系的和谐,这是教育子女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和谐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才会有足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第三是亲属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构建,父母需要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成长环境。

  南方教育时报:每个家庭的教育问题是不一样的,家庭教育怎么才能做到“因家庭而异”?

  赵刚:每个家庭都有每个家庭的特点,俗话说“家家都有难唱曲,教子各有难唱经”,但也有共性的内容。

  从养育孩子的角度看,为人父母就是一个专业化的过程。家庭教育专业化首先是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态度和观念的转变,这是最重要的。如果路走反了,跑得越快越有害,那还不如走正道的人,人家虽走得慢,但大致方向是对的。好的家教首先需要家长做学习者,家长要研究孩子、观察孩子、承认孩子的差异。

  其次,家庭教育是因人、因性、因才施教。在孩子18岁前,尊重、宽容孩子是家长的教育智慧。家长要在宽容的基础上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有条不紊地规划,培养孩子生活的知识、学习的愿望和动力,这比学多少知识更为重要。

 

  心理问题大多源于家庭,表现于学校

 

  南方教育时报:根据当下的一些现实情况,您认为家长目前亟需补的课是什么?

  赵刚:孩子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教育需求。首先,家长应当学习孩子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都需要进行哪些训练。例如,对于0—3岁的孩子,要锻炼其观察能力,并进行启蒙引导。当孩子成长到3—6岁时,父母需要培养其对于社会秩序的理解,提高他的社会化水平。这一时期的儿童培养在当今社会往往存在一些误解。很多家庭仍旧认为教育孩子是把孩子当成家庭的中心,按照孩子的喜好进行家庭生活的安排,这种情况会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习惯。孩子需要在家庭生活中学习如何遵守社会秩序和社会规则,这也是我们所说的教养问题。

  当下的社会尤其推崇学历,部分家长认为培养孩子的读书能力是家庭教育的惟一重点,然而这一认知与实际的社会情况存在偏差。人是其所存在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未来的社会是合作型社会。人们在打招呼时不会带着学历证书介绍自己,教养、姿态和社会化水平才是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

  其次,家长还应当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相关的知识。面对疫情期间发生的一些极端事件,未成年人的心理教育越来越需要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大多数源于家庭,表现于学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绪不仅仅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更是家长的责任。身为父母,需要对孩子的心理问题有基本的认识和判断。

  南方教育时报:家庭教育是起点教育,提升家庭素质成为现代教育制度化的首要选择。对于深圳的家长而言,更多的是有“向学之心”,而无“向学之力”。这种情况,政府层面可以做些什么去进一步提升家长的亲职教育能力?

  赵刚:在政府层面,首先有关部门需要建立完善相关的法律条例,如家庭教育工作法、家庭教育工作条例等。中国人大网公布的《全国人大常委会2020年度立法工作计划》中,家庭教育法已列入预备审议项目。

  针对家庭教育中的基本知识普及问题,可以借助中国台湾地区的经验。中国台湾地区《家庭教育法》中规定高级及中等以下学校每学年应在正式课程以外实施四小时以上的家庭教育及活动,并应会同家长会办理亲职教育。而家庭教育的个性化部分,通过线上、线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以满足不同家庭的教育需求。

  在社会组织层面,有关单位应当为员工提供家庭教育相关的培训课程。社区、社会组织也应当为家长提供有效的亲子关系咨询服务等专业指导。

 

本文来源于《南方教育时报》  □ 本报记者 刘丽 见习记者 钟昕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uhomeonlin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