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学术研讨 李文道:培养健全人格是家庭教育根本
健全人格的培养是最重要的事情,它是我们家庭教育的核心。没有做人这个根本,一切都是浮云。
李文道:培养健全人格是家庭教育根本
家风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包括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行为准则。家风是由家庭成员的态度、行为和氛围营造的,存在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表现在人们处理日常生活各种关系的态度和行为中。它们犹如一种磁场被人们深深地感受到,让人发自内心地服从和遵守,而家风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更是影响深远。近日,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李文道副教授走进延庆二中,给初中生家长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家庭教育课。
父母爱学 孩子才能爱学
李文道在讲座一开始就以自身为例,虽然他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们却培养出了三个大学生。“其实今天来之前,我就在反思,我们家的家风是什么。我现在每次回家,没上过学的母亲总要反复叮嘱我要注意两件事:一是钱,一是男女关系,她说,一个人如果在这两方面出问题,就麻烦了。”
如果说母亲是言传,那父亲对李文道的影响则更多的是身教。父亲卖菜卖水果,从来不缺斤少两,甚至特意给客人多添一些,让秤翘得高高的。一次李文道和父亲去商场买东西,结账后走出商场后才发现商家多找了钱。虽然只是几块钱,但父亲却执意必须给送回去,他坚定地对李文道说:“我们不能占人家的便宜。”
李文道说,家风就是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家庭的心理氛围和精神氛围。
现在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但仍有一些孩子学习好,一些孩子学习不好,这是为什么呢?李问道曾经和很多家长进行交流,一些父亲说,我小时候学习成绩就不好,经常考个二三十分,估计孩子是随我。但李文道则认为,从心理学上讲,遗传对孩子的学习有影响,但是非常小;孩子的学习,可以说百分之八九十是由后天的教育决定的。而在这方面,家庭教育又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教育就是家风的一种。
如孩子不愿意学习,那么反之家长就要反问自己是否愿意学习?家长可能自己也不愿意学习,而愿意打麻将、看电视。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能喜欢学习吗?他在一个房间学习,父母在另一个房间和朋友打麻将,自然会受到不好的影响。好的家风可以影响孩子的许多行为,包括他的学习成绩。李文道认为,如果一个父母经常读书,或者陪着孩子读书,孩子就会慢慢喜欢学习。
“家风好,穷人的孩子会早当家,孩子知道要独立,不依靠父母,默默地努力,早一点回馈家庭和社会。如果家风不好,家里再富,恐怕有朝一日也会被孩子败光。”李文道说。
培养健全人格应关注五方面
许多父母甚至老师认为,孩子考上好大学,教育就成功了,是这样吗?李文道说,考上好大学不应该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教育核心和家庭教育核心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健全人格的培养是最重要的事情,它是我们家庭教育的核心。没有做人这个根本,一切都是浮云。”李文道对在场的家长们说。
该如何培养健全的人格呢?李文道提出五个方面。
第一,培养孩子的爱心。父母把什么好东西都留给孩子,未必能够让孩子有感恩之心。李文道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上小学的孩子从小吃独食吃惯了,什么好吃的都是他先吃。这天,奶奶过70大寿,定制了一个大蛋糕,孙子放学后嚷着要先吃蛋糕。奶奶说:‘你等人来齐了,一起切蛋糕吃,行不行?”但孙子却不肯,还一巴掌把蛋糕打在地上。奶奶泪流满面,说:‘我爱你一辈子,你爱我一天行不行?’”李文道说,“这样的孩子为什么没有爱心?是因为家人用自己的爱心摧毁了孩子的爱心。我们接受爱,还应该学会给予爱。家人在孩子小的时候,要教会孩子这一点。”
第二,培养孩子的信心。如孩子学习不好,是能力的问题,还是信心的问题?李文道认为,主要是信心的问题。信心是成功培养出来的,如果孩子在学习上一次次失败,那么他的信心就会越来越低。而要让孩子对学习有信心,就要通过一些方法,慢慢给孩子一些成功的体验。
第三,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李文道说,责任感是孩子在承担责任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如果父母有意识地让孩子从小就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责任,如三四岁的时候,让孩子洗自己的手帕,整理自己的衣物;上小学时,让孩子自己整理文具和书包;再大一点,做一些其他的家务。这样,孩子就会觉得,在家里承担一些责任是天经地义的。学习是自己的责任,而不是父母的责任。一旦有这样的认识,孩子的学习一般不会太差。
第四,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在心理学上,这种能力被称作为延迟满足的能力。美国一个心理学家做过试验,告诉幼儿园孩子,面前有两份巧克力,一份多一份少。如果你能等待十五分钟的话,就能吃那份多的,如果不能等待的话,就只能吃那份少的。结果发现,有的孩子不能等待,把小份的巧克力吃了;有的孩子则忍住等足十五分钟,吃到了大巧克力。心理学家通过多年追踪发现,不能等待的孩子和能够等待的孩子,长大后差别非常大,善于等待的孩子在各方面都更为出色。
第五,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有一个词叫“草莓一族”,即这样的人不能摸、不能碰。比如生活中一些经常性的小挫折,有些孩子就受不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逆商低。而在当今这样充满竞争气氛的社会里,如果一个人的抗挫折能力太差,又如何能适应社会,又如何能成才?人格不健全,其他的发展也就免谈了。
今天的父母更需了解孩子
李文道认为要做好家庭教育,父母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其中两个观念最重要:一个是,孩子心理和父母心理不一样;第二个,今天的孩子和以前的孩子心理不一样。
在他看来,孩子心理和父母心理不一样。首先,孩子认识和父母认识不一样。父母做事强调结果,而孩子则更强调过程。其次,孩子看问题角度和大人角度不一样。小学时孩子是仰视父母;中学是平视或俯视父母。他们会想我长大了,和你一样高了,你要尊重我,内心有强烈的尊重需求。此外,孩子的判断和成人的判断也不一样。所以,作为家长,需要换位思考,学会站在孩子角度看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己所欲也要慎施于人。
谈到今天的孩子和以前的孩子不一样,李文道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文有一篇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的文章。一天,北京一所小学的老师给学生们上课,讲到这篇文章,最后总结中心思想说,这篇文章表现了伟大的母爱。一个孩子举手说,老师不对,你怎么知道这个老麻雀是母的呢?如果是爸爸呢?老师一想,说得也对。于是说老麻雀行为是伟大的父母之爱,亲子之爱。孩子说,还不对,老师,老麻雀如果是见义勇为呢?老师想想,觉得也对。所以现在的孩子不是我们过去那样盲从,而且更有批判性。”
讲座最后李文道总结道:正因为这些不一样,所以父母要走近孩子,了解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这样孩子的人格才能健全,学习才会进步。
■ 现场集萃
培养孩子从何处入手?
李文道:重要的是从两个方面:一是关爱孩子,二是管教孩子。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我把我们父母的教养方式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既爱也管教的,严慈相济的叫权威型;对孩子只管不爱的是专制型的;对孩子只爱不管的是放任型的;对孩子既不爱也不管的叫忽视型。
对孩子要无条件地爱,不管孩子漂不漂亮,内向还是外向,都要爱孩子,但爱要有原则、有底线。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易中天说,人可以没有警戒,但是要有底线。中国今天社会上那么多问题,是因为好多人没有底线。
另一个是管教。小学是父母管教的黄金时期。小学不管,到中学就晚了。因为小学时,孩子对父母比较顺从,上中学后孩子可能就不那么容易服从家长的管教了,因此要抓住小学黄金期,让孩子尽早养成好习惯。
□ 文并摄/本报记者 鲍丹禾